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新闻>>正文

nb88新博唯一官网举行“中青年学术骨干聘任仪式暨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座谈会”


2023年03月10日 10:53  点击:[]

3月9日下午,“nb88新博唯一官网中青年学术骨干聘任仪式暨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座谈会”于千佛山校区教学三楼3141会议室成功举行。会议由山东师范大学nb88新博唯一官网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贾振勇主持,nb88新博唯一官网院长孙书文、山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副处长顾大伟、nb88新博唯一官网学术骨干刘子凌、范洪杰、韩存远及部分青年教师参加本次座谈会。

会议伊始,贾振勇主持聘任仪式,宣布聘任刘子凌、范洪杰、韩存远三位老师为nb88新博唯一官网首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孙书文院长分别与三位学术骨干进行签约并颁发聘任证书。

随后,社会科学处副处长顾大伟发言。顾大伟首先对三位青年学术骨干表示热烈祝贺,指出nb88新博唯一官网发展历史悠久,学术传统优良,科研实力雄厚,在山东师范大学的科研方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顾大伟在介绍学校相关政策的同时,充分肯定本次聘任仪式的导向作用,相信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中青年教师必能延续nb88新博唯一官网优良传统,充分发挥青年学术骨干的带头示范作用,将nb88新博唯一官网学术研究推向新台阶。

三位中青年学术骨干对学院领导和各位同仁的肯定和鼓励表示感谢,表示自己一定会肩负起责任,延续文脉,争取在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推动学院科研取得新成果;随后,他们分别就学术道路的选择、评价体系的适应以及时间的平衡等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三位学术骨干合影,左起:韩存远、范洪杰、刘子凌)

青年教师亓文婧对自己入职后的工作情况进行了简要回顾,并介绍自己未来五年的科研规划。随后,各位青年教师表示学术骨干的经验分享令自己受益匪浅,并在时间安排、科研定位以及如何与学术主流对话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期待今后在现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最后,孙书文院长进行总结,认为中青年教师应正确认识焦虑情绪,始终保持朝气;强调教学相长,要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科研灵感,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掘学术的价值,以科研充实人生;相信在各方面的相互理解与共同努力下,nb88新博唯一官网科研工作将会不断取得新成果。

本次座谈会的举行彰显了nb88新博唯一官网重视人才、以人为本的优良传统,为青年教师的学术成长搭建起良好的交流与提升平台。学校、学院的大力支持以及学术骨干和青年教师的共同努力,必将推动nb88新博唯一官网学术科研工作的蓬勃发展。

撰稿:王晨坤

摄影:沙奕君

审核:李慧

附录:

刘子凌发言:

谢谢。

各位老师下午好,

很荣幸,也很高兴能够获得学院的这份荣誉。听说这次遴选,是综合各方面考虑的结果。所以我把这个称号看成是一份很高的荣誉,是对当选者的一种认可。所以,忝列其中,是很荣幸的。我要向学院的学术委员会和各位同仁表达真诚的感谢,这是我最想表达的意思。

荣幸和高兴之余,我也意识到这是一份期望,一份责任。nb88新博唯一官网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光荣传统和大批名师的学院。作为一个教学和科研单位,如果要不断发展,要守正创新,靠的是一代一代人的接续奋斗。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都是历史的中间物,相应的也应该承担历史所赋予的责任。所以很期待能跟学院所有老师一道,尽职尽责,延续文脉,把学院建设得越来越好。

今天来的都是年轻老师,作为一个已经入职十多年的中年教师,关于学术研究,我也有几点感悟想跟大家分享。不敢说是经验,只是一些很零星的感悟,很肤浅,仅供各位老师参考。说的不对的地方,也请各位老师指正。

第一个要说的是,应该注意“转型”的问题。我知道近年来到nb88新博唯一官网来的老师,都是名校毕业,经过名师指导,获得了系统的学术训练,取得了博士学位,然后才到学院来工作的。这当然是优势。但我觉得这些都是入职之前的经验,一旦参加工作,可能更要注意的以后再做点什么。博士论文当然是起点,工作以后可能要选择部分章节修改、充实、发表,整部论文也可能要出版。这都没问题。问题是之后怎么办。博士论文,大概率不能,也不应该吃一辈子。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什么新的研究课题,可能就关系到个人在学术上的发展,值得慎重对待。我说的“转型”就是这个意思,就是怎样在前期学术训练的基础上,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新的学术方向。

当然,适合自己,不是说完全凭个人兴趣爱好,信马由缰,这就说到去哪里找方向,往哪里转的问题了。各个专业也许有很大的差异,总起来讲,我觉得,盲目跟风,追着热点跑,不很可取。因为风向可能会变,不是总能追得上的。但有一点很重要,我们个人关注的课题,最好能跟本专业、本学科的一些比较重大的话题钩挂在一起,这可能是有必要的。也就是说,个人具体研究的题目,不妨小一些、细一些,甚至冷门一些,但这个题目要从一些重大命题中取得它的意义,或者就是学科核心问题中的一个内在的组成部分。我们研究这个问题,根本上是要跟学界形成对话。否则,个人的研究就容易流于闭门造车。

从做学生到做老师,我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时间不能完全由自己分配。很难有整块的时间,总是被各项工作切得很碎。所以我要说的第三点是时间分配问题。这确实没有好办法,我们的工作性质就是这样,但从有很整块的时间,到只能见缝插针,这也是一种转型,无论主动被动,我们都要适应这种转变。相应的,个人做研究的时间,思考问题的时间,怎样保持连续性和持续性,可能就很重要了。我觉得还是应该尽量建立一种思考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习惯,让这种读书、写文章的习惯成为一种日常。比较忙的时候,没时间的时候,就读书,积累素材,有时间了,就动手写文章。一旦开始写,就不要停,新建的word文档,每天都打开看一看,敲点字上去。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每天至少一段。如果今天实在没顾上敲,那就先存到脑子里,第二天往文档里敲两段。这就是一种水磨功夫吧。

我感觉现在老师们任务很多,都很忙,年青老师尤其忙,各种压力非常大。在准备今天发言的时候,我想起了一个命题——“为什么天才总是成群地来”。做学问,天才也许不是主要的,但一个学术共同体的打造,一种学术环境的营造,也许不是可有可无。希望各位年青老师在同事关系之中保持学术上的交流和思想上的碰撞,希望学院能为年青老师的成长创造越来越好的条件,培育浓郁的学术氛围,让年青老师身心舒畅,越来越好的发展起来。只有这样,学院的工作才能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范洪杰发言:

本次聘任,代表了学院对青年教师学术成长的关心,我忝列其中,荣幸且惭愧,感谢学院的关怀和鼓励。正如贾院长所说,这是一份责任和压力,所以唯有继续努力,做出一定成绩,不辜负学院的信任。

我们这个群体都面临职称评审的压力,大家也都关心这个问题。我刚好经历过职称的评审,对此有一些感受,不妨与大家分享。从学校的整体氛围来说,五、六年前并不像今天这样如此强调科研;而最近的五年内,大家的共同感受是科研压力越来越大。这是好多因素叠加的一种效应,这几年也是年轻老师入职较多的时期,自然成果相对多,职称需求大,竞争性加大;国内整个科研体制不断变革,学术评价与科研成果绑定,各高校都在越来越强调这方面。应该说,这是一种进步,证明学术研究受到更大重视。同时也不可否认,客观层面上,多变的评价体制造成对青年教师的科研预期的某种消极影响。自从破五唯以来,论文在科研评价中的分量明显降低,去年职称评审,已经确定集刊不算有效成果。这样有效期刊的范围进一步缩小。这对于已经发表了集刊论文的老师们来说,有一定影响。对于要不要继续在集刊上发论文,考虑到现实层面,可能也比较纠结。集刊的质量水平有差异,有的在学界很受认可,怎么办?可能是个难题。这只是去年学校的成果评价里变化比较大的其中一项。有不少变动确实需要我们额外留意。从学科特点来说,文学专业以成果绩点计算,相比其它学科不占优势。只要观察刚刚进行完的常聘高级职称的结果,就能知道其它学院达到直通车的人数不少,似乎与我们相比有难易之别。这可能和评价设定有直接关系。以上这些都是给大家带来压力的客观因素,学院从支持学术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资助青年老师,也是在这种大环境下的一种平衡。学院用心良苦。作为个人,还是要在了解各种新变化,做到心中有数的同时,稳扎稳打,有条不紊地展开自己的步骤,以自己的不变应对学校的万变,配合学院对我们的支持。

科研中一个常见问题是如何选择研究方向,要不要对自己的既有方向改弦更张?博士论文一般是我们入职几年内花过最多精力的研究内容,申项目、发论文,以博士论文为基础最便利、最省劲。开拓全新的领域,有可能吃力不讨好。我本人博士论文是关于中唐文学与思想方面,鉴于我写博士论文不太顺利,对结果不太满意,加之审美疲劳,我就想换换脑子,看点新东西,前三年我转向图像学。我当然也有所收获,写了两篇东西,有一篇发在海外期刊上,但是总体上是见效慢。到第四年,我又回到博士论文的领域里去。国社项目的申请是以博士论文为基础。所以我的经验是刚入职几年内,开拓新领域,要慎重。尝试新课题的话,尽量还是与博士论文相关比较好。

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韩存远发言:

首先,非常感谢学院和学术委员会各位老师们的信任。本次聘任于我而言,既是荣幸,也是压力。学院嘱我们今天谈些学术心得,事实上,从校园踏入职场两年有余,我依旧处于身份转换的适应、摸索阶段,在此实在不敢妄谈经验,只能简单分享些个人的科研心态与习惯。

第一是研究领域的守界与扩容的问题。入职之初,我在延续博士论文相关研究(当代英美文艺伦理思想)的同时,曾尝试拓展视阈,另辟学术路径引为补充。但真正施行起来才发现,倘若没有读书时那种完整的学术时间和状态,很难在短期内重塑学术方向并有所斩获。相比之下,原有的研究方向由于前期基础较为充分,加之不断检索发现的新材料,更易于作为挖潜和完善的切入点。目前来看,“当代英美文艺伦理思想”研究仍未到收关之时,尚有不少次级问题值得深度思索。六年前博论开题时,恩师谭好哲先生曾提醒我,一定要选择具有持续研究价值和理论张力的论题,如今这个状况,倒是恰好契合了恩师当年的设想。等到手头上的研究完结,或许我可以集中精力向外拓展,比如专攻审美价值、想象力等文艺美学核心范畴,或是跳出“英美”这个区域限定,直面更为广延的文艺伦理问题,又或是涉足现实主义、形式主义、生活美学等与文艺伦理关联密切的基础性理论问题。

第二是学术规划的“细化”。如上,入职后的科研时间同读书时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琐碎繁多的各项工作频频挤占、打乱读写的思路和节奏,多篇文章都处于七零八碎的状态中,甚至有烂尾的风险。我的应对举措是,把论文等学术任务分割开来,具体到每一天,并且隔一段时间便检视成果,以便于保持学术研究的连贯性。

第三是维持学术活力。毋庸讳言,“青椒” 们的压力来自多个方面,这一点我入职山师两年间可谓是体会颇多。劳而无功、单方面奉献成为常态,考评、职称、薪酬等问题更是持续地搅扰着学术心绪,有时甚至频频激增如下自我怀疑:我的工作是否有意义?我的付出和回报是否成正比?我此刻的境况是否对得住二十二年的求学经历?诸如此类心态,无不消解着“青椒”们的学术锐气与朝气,无不让一个个刚过而立之年的“青椒”难以找回数年前那个在象牙塔里还蓬勃昂扬的自己。面对这样的心理困境,长久之计能且只能是持续积累,蛰伏待机,在自我宽慰的同时从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竭力寻找乐趣和意义。但短期来说,当负面情绪和压力中断写作和思考时,也不可坐以待毙,就我个人而言,往往会采取以下方式:同行之间时常沟通交流,持续关注本学科、本领域的学术期刊,了解前沿方向、论题等。这些举措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的思维在不能顺畅运转的状态下,仍不至于钝化、僵化。

最后,再次感谢学院的信任与鼓励,我会尽我所能完成聘期目标!当然,科研大不过生活,衷心祝愿各位老师和家人健康、平安、快乐!

亓文婧发言:

首先,文章上。欲从本体研究转型到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双向并行。

本体研究上要保质、保量。

保质主要指在后续研究中争取发表一篇SSCI、一篇专业权威、一篇境外期刊。其中,SSCI初步定位于台湾的几本期刊,目前已有目标文章,且文章写作已近尾声。专业权威期刊,欲借助国社科的调查与研究,冲击《中国语文》《方言》《古汉语研究》等专业高层次期刊。境外期刊,主要定位日韩的专业期刊,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日韩语言学还是较为关注中国的音韵和方言研究,我也想通过文章去拓展国际研究平台。

保量上,继续做系列论文,围绕一个中心滚雪球,并将文章分类、分梯度,定位专业期刊(如《中国方言学报》《北斗语言学刊》等),争取常写常新,保证在学界的活跃度。

总体来说,本体研究的目标“一求扎实、二求创新”

应用研究上要拓展新的领域。

研究的更高境界在于灵活应用,尤其是能为国家的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这也是一个学者应具备的时代使命感。

目前拟拓展方向有二:语言教育、地名语源。前者主要依托于前期自建语料库推进,后者紧贴当前热点之一——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这两个方向的本质都是聚焦于交叉学科,尤其是与语言研究相关的交叉学科。相较于我个人原本的研究方向来说,这类研究有更多的发文空间,也有更多的拓展空间。希望借此做到研究与应用双线并行,进而提高个人发文量。

其次,项目上。这五年内,会将精力集中于国社科的研究之上。除此之外,还会试图申请一个偏应用类的省部级纵向项目,拓展研究领域。同时,积极参项,拓展个人学术视野。

再次,书籍上。目前有一个纵向项目的研究已近尾声,会有相关的书籍出版。另外,攻读的博士后已达到出站要求,这一年也想好好撰写自己的出站论文,为出版、评奖等做准备。

最后,奖项上。纵观这几年的成果,目前尚未获得个人奖项,所以想等部分图书成果出来后,去冲击省社科的奖项。同时,也会聚焦自己专业内的一些知名奖项,提高自己在业内的知名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