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新闻>>正文

周淑萍教授:专业基础课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实践路径 ——以“十三经导读”课程思政建设为例


2022年06月11日 15:47  点击:[]

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贯彻落实“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打造全方位的育人体系,6月10日下午我院特邀请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主持人、陕西师范大学nb88新博唯一官网周淑萍教授为我院教师作课程思政专题报告讲座“专业基础课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实践路径——以“十三经导读”课程思政建设为例”。讲座通过线上腾讯会议形式进行,由山东师范大学nb88新博唯一官网副院长、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李建平教授主持,学院全体教师出席。

(周淑萍教授)

讲座开始前,李建平教授简要介绍了周教授的学术成就,孙书文院长代表全院教师对周教授表示热烈欢迎。

(孙书文院长)

讲座伊始,周淑萍教授首先介绍了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然后从四个方面对专业基础课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实践路径展开阐述。

一是三位一体:价值塑造、知识传播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周教授指出,教育不是生硬的教化,而是需要满足学生的成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学生高尚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结合《十三经》进行了生动详细的阐释,如“夫孝,德之本也。”即是关于“孝”价值观的培养。价值塑造是课程思政的基础,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本领,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要求,以《十三经》为例,如熟读、背诵、解析十三经中的名篇。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程思政中,通过专业课中的知识培养学生紧跟时代发展,开拓进取的精神,如《十三经》中“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就体现了丰富的进取与创新意识,进而让学生将自己的人生规划与国家的发展结合,从而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在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的统一。

二是明经辨志,挖掘“十三经”的思政资源。周教授指出,虽然十三经距今年代久远,但依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以及现实意义,如《周易》中就包含 “天人合德、创新守正、谦恭有德、居安思危、对立统一” 等诸多思政要素,《诗经》中就包含了“人文理性、孝悌友爱、家国情怀、自尊自强” 等诸多思政要素,这些朴素的思想在现代依然熠熠生辉,而作为教师应具有深深的课程思政意识,善于结合专业特色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思政要素,并将其有机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这是推进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环节。

三是授人以渔,打造思政教育高效课堂。周教授指出,教师应明道信道,人文学科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认识我们传统优秀文化以及中华精神文明的途径,同时作为教师应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具有坚定地思政理念的自觉意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如《周礼·考工记》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合金工艺总结,充分说明中华文化内涵丰富与博大精深。

四是大化无形,采取多元混合教学模式。周教授指出,课程思政教育应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具有针对性和亲和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通过运用信息化教学、开展情景式教学等加强课程思政教育,如在"诗经里"读诗经,在“青铜馆”看青铜。

最后周教授以《十三经》为例对讲座内容进行总结,指出《十三经》的思政目标即是通过传承孝老爱亲、诚信仁爱等美德,培养学生见贤思齐、振兴中华的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周教授着重强调了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如花开枝头,自然而然,如时雨润化,大化无形。

讲座结束后,李建平教授作总结发言,首先李教授再次向周教授表达了真挚感谢,并高度评价周教授的讲座,认为内容精彩纷呈,有的放矢,针对性强,水平极高,在立德树人教育观念的树立、教师育德能力的提高、课程思政教学大纲的撰写以及如何提炼归纳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因素等方面都给我院教师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对我院的未来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李建平教授)

主讲人简介:

周淑萍,陕西师范大学nb88新博唯一官网古典文献暨辞书编纂研究所所长,陕西师范大学国学院研究院副院长,陕西师范大学nb88新博唯一官网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辞书学会(辞书理论分会)常务理事,陕西孔子学会常务理事,研究生课程《十三经导读》获评2021年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撰稿:杨朋飞

审核:孙书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