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新闻>>正文

学校资深教授魏建老师讲座《<女神>是经典作品吗?》成功举行


2021年12月04日 17:46  点击:[]

12月2日下午,山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魏建老师的主题讲座《<女神>是经典作品吗?》在教学三楼报告厅成功举办。讲座由山东师范大学nb88新博唯一官网院长孙书文教授主持。nb88新博唯一官网300余名师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孙书文首先介绍了魏建教授的多重身份及成果奖项,包括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国际郭沫若协会的执行会长、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并以什么是“经典”和不同理论家、文学家对此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阐发,欢迎魏建教授对“《女神》是经典作品吗?”这一问题进行讲述,同时对同学们提出了“记、思、问”三个具体要求。

讲座伊始,魏建教授介绍了本次讲座的题目源于《女神》出版一百周年,且一直在围绕《女神》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同时指出本场讲座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三项任务,希望能对同学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所启示。讲座的引言部分主要探讨“什么是学术”,包括学术的定义,真、善、深、新四个学术标准以及学术的“利器”在于追问和质疑几个方面的内容。魏建教授重点强调了一些容易忽略和错认的地方,一是学术研究的是未知世界,二是学术的四个标准中“真”最重要,其本身就是创新,三是要对“真”进行不断地追问和质疑,学与思是相辅相成的。尤为重要的是,魏建教授通过百度百科对学术错误百出的定义、网络上出现的郭沫若的若干伪造材料、郭沫若四年里在诸多不相关的领域均达到惊人学术高度的等鲜活的例子提醒现场同学们要少上网,多看书,阅读求知是抵御虚假信息最简单、最有效甚至唯一的手段。

围绕着讲座论题,魏建教授提出了“什么是经典?现当代文学有没有经典?”的问题,但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让同学们正确把握两个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展开对论题的讨论。第一是在真正的学术研究中应该摆脱非此即彼的应试思维,追求相对真理。第二是学会评价标准并转换评价标准,不能用古诗“追求和谐、意境”的标准评价新诗。伟大的白话诗人能够将生活语言变得诗意盎然,根据自己的情绪创造新诗形式,这是比旧诗更难更复杂的地方。

和探讨“学术”问题一样,魏建教授也给出了他所认为的“经典”的定义,并将“优秀”、“权威”、“生命力”作为其关键词,那么称只有一百年多的现当代文学为经典与这一定义是否矛盾?沿着这一问题,他提出要用“经典化”的眼光看待文学作品,经典是历史的形成,历史是由当年无数个当代组成的,所以处在变动之中,每个人通过阅读、研究参与的是经典化的过程。

在启发同学们用“经典化”的眼光来看《女神》时,魏建教授指出,“优秀”的相对性有两个方面,一是相对于前人,二是相对于同时代人,在这两个层面上,《女神》以原创性、内形式、超凡的想象力开创了声、象、意、节奏结合另类传统,《女神》的内形式包括意象及其组合、象征、联想、构思,它是情感启蒙的杰作。通过分析郭沫若《女神》中《死的诱惑》、《凤凰涅槃》等诗歌背后的感情象征,魏建教授深化了两个问题,第一,怎样评价诗更专业?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诗情单一元素、诗情的多种元素的结合在评价标准中的层级性,最后一点是最重要的。第二,诗的最高境界是用三言两语表达千言万语,最伟大的诗人,不是创造得最多的诗人,而是调动各种因素启发人们联想的诗人。

《女神》的“权威性”体现在“开一代诗风”上,表现在先锋性的追求、“内在律”的发现、多元化的形式探索三个方面。魏建教授将郭沫若对新诗形式的探索包括半自由体、新格律体、自由体、歌剧体等,其中半自由体和新格律体占比最多。对于最难回答的“生命力”的问题,他分析了《女神》中存在着想象力、开创新诗传统、潜在的理想召唤结构等可能的生命力元素,并从诗歌的音乐性方面归纳了中国新诗的几种传统,包括郭沫若式的摇滚音乐传统、徐志摩式的流行音乐传统、戴望舒式的古典音乐传统和李季、贺敬之式的民歌传统。最后,回到讲座题目,《女神》是经典作品吗?魏建教授的观点是“可能是”,他强调,这种观点并非模棱两可,而是建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下一步发展的可能性的基础之上的。他更想让同学们知道“是或不是经典”这个命题背后的东西,并能够有所启发。

现场同学就网络上郭沫若的污名化现象,《女神》的版本,《女神》中的意象、语气词、外语词汇、诗剧形式等问题与魏建教授展开了热烈的交流。有同学问到郭沫若《女神》中新奇意象多、传统意象少的问题,魏建教授从两个层次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一是《女神》的现代性体现在众多的意象所形成的“意象的狂欢”上,二是《女神》吸收了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郭沫若是从现代人的角度解读孔子的。

最后,孙书文院长总结道,魏建教授围绕着郭沫若及其丰富的作品对这一独特的丰富个体进行了讨论,其实做学问就是把这些丰富的东西挖掘出来,而听报告也恰恰是这样一个过程。他引用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对认知所作的“有纹路的大理石”的比喻指出今天的讲座和交流正是将思想的大理石进行打磨的过程,他也希望同学们能够激活创造的力量,提更多具有学术性的问题。讲座在浓厚而热烈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下帷幕。

撰稿:白微

拍照:陆玉新

审核:徐金

终审:孙书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