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正文

杨慧林教授:“世界文学”的张力及其“创制”


2022年05月21日 11:38  点击:[]


5月18日下午,应山东师范大学nb88新博唯一官网、山东师范大学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大华讲席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人文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慧林教授做客山东师范大学社科大讲坛,于云端为山师学子带来题为“‘世界文学’的张力及其‘创制’”的学术报告。此次报告为“‘世界文学’视域中的文学跨际互动”系列讲座第五场,由山东师范大学nb88新博唯一官网教授、博士生导师于冬云教授主持,来自省内外多所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共同聆听。

(图为杨慧林教授)

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万光侠教授对杨慧林教授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当前,全球化面临政治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逆全球化挑战,山东师范大学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邀请国内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推出“‘世界文学’视域中的文学跨际互动”系列讲座,以学术研究对接我国的国际关系现实问题关切,以文学跨际互动研究助力中外文化的共情交流互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意义重大,杨教授的报告将把“文学跨际互动”这一议题推向更深层次的理论探讨。

(图为万光侠副校长)

讲座伊始,杨慧林教授结合中西典籍对报告题目中的关键词“张力”与“创制”作出阐释,认为这两个关键词能凸显“世界文学”之谓的解释力和延展性。

讲座第一部分围绕“什么是世界文学?”展开,杨教授从对“世界”这一概念的解读切入,追溯“世界文学”概念的嬗变,以及西方学者从“疏离式参与”到“话语能指”的讨论。比如与歌德的“世界文学”观念相应,1820-1830年代的德国既有海涅和青年德意志运动关于“世界文学”的“政治性讨论”,也有兰克所代表的史学家对“普遍历史”的反思。这也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以及对“狭隘地域性存在”的突破。就此而言的“世界文学”并非多样性的统合,也不是各种文学现象或者文学经典的总称,而是一个针对着任何“中心”的“关联性”表达和思想工具。

讲座的第二部分,杨教授聚焦于“‘世界’之于中国”这一话题。他援引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开幕式上的主旨发言:“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进而梳理中国与“世界”之关系。中华文明最典型的特征,被概括为不同于“民族国家”的原生性文明和不同于“文明冲突”的内生式融合。杨教授借助《周易》八卦的思想原型,引出“对言结构”的语言哲学,并阐释与之相应的中华文明语境下的“世界”“宇宙”“天下”等讨论,从而指出立足中华文化传统的可能“创制”。

讲座的最后部分,杨教授认为“从中国反观西方”被串联起一条近百年的西方思想线索;而“从西方反观中国”,则凸显出迥异于印欧语系之“主谓句法”的“对言结构”以及“阴阳相生”“和而不同”的中国哲学。杨慧林教授认为:正是在中西之间的互参与互释中,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与他者。

(图为张冰研究员)

在交流互动环节,北京大学张冰研究员认为杨教授的报告立足多种学科,依托不同民族、语际间的跨文化交际,对中西思想观念进行追溯与辨析,极具启发性。她指出,1945年“世界文学”范式在德国的重新提出与彼时德国渴望融入世界密切相关,当下中国学界对“世界文学”的热衷是否也有类似的动因?杨慧林教授认为这一问题说明研究者对于“创制”的时刻已经有所意识,然而目前的相关讨论仍然较多沿袭着西方的话题,因此特别值得予以深入。

(图为高景海处长)

山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高景海处长认为,杨教授的讲座兼具学术性与现实性。他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张力”,回应了杨教授对“文学张力”的阐释,并指出“新文科”理念下,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已成必然趋势,杨教授此次的讲座正体现出人文科学与其他科学之间学科壁垒的打破。

师生互动环节,杨教授对同学们所提出的“世界文学的关联性”与“文化差异”的关系、世界文化场域中的“强”与“弱”等问题逐一解答。

于冬云教授为此次讲座做了总结,她认为杨教授的讲座精彩纷呈,从思想史、语言哲学、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诸多领域剖析“‘世界文学’何以是一个问题”,进而归纳“世界文学”的诸多“创制”范式及不同范式之间的“张力”,最后讲解“以何进入‘世界文学’”,学识之深厚、学理之超前、视野之开阔令人敬仰,此次讲座极具前瞻性与启发性。

(图为于冬云教授)

(部分参会人员合影)

主讲人介绍

杨慧林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前副校长,现任中国人民大学nb88新博唯一官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人文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国家社科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比较文学学会(ICLA / ACLA)副主席、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等职务。主讲课程“西方文艺理论史”获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曾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著作《意义》获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出版学术著作《圣言•人言:神学诠释学》《意义:当代神学的公共性问题》《在文学与神学的边界》《西方文论概要》《基督教的底色与文化延伸》等10余部。主编刊物和丛书:《基督教文化学刊》、“《论语》英译本汇释汇校”丛书、“人文学科关键词研究”丛书、“诠释学与当代世界”译丛等。此外在中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逾百篇。

撰稿:祁慧

审核:于冬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