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正文

程苏东研究员:早期《诗》学文献的再解读


2021年06月27日 23:11  点击:[]

6月25日上午,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博士生导师程苏东研究员应邀莅临山东师范大学nb88新博唯一官网,于教学三楼3141会议室作了题为“天籁:一种早期《诗》学理论”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nb88新博唯一官网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石玲教授主持。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和文艺学等专业部分教师出席讲座,与nb88新博唯一官网和相关学院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同学共同聆听了本场报告。

程苏东研究员首先从中文系同学熟知的“诗言志”这一经典学术命题切入,指出“诗言志”是我国早期诗学理论中一个最核心的概念,代表着先秦时期我国诗学发生的民族特色,某种程度上讲也是现代民族诗学的一个支点。程老师依次深入分析了朱自清、闻一多、朱光潜对“诗言志”这一概念的研究,并结合大量早期文献中有关“诗言志”的资料,指出朱自清和朱光潜作为上个世纪我国古典诗学研究的代表性学者,其研究成果体现出历史主义和审美心理学两种不同的思路范式。通过上述比较,程老师指出,朱自清、闻一多、朱光潜等前辈学者的研究带有中西文学比较的学术背景,具有显著的哲学思辨色彩。他们能够立足于中西比较的宏观背景,借鉴西方诗学理论的学术资源,探索和建构中国古典诗学发生和发展的民族特征。改革开放以后,中西文化呈现出持续交流和对话的态势,在新的学术时代继续开拓古典诗学研究也成为必然。特别是近年来文本研究和理论对我国早期文学发生的研究启发很大,这也引发了对先秦文学经典研究的热潮。程老师由此引申出早期诗学史研究的基本问题:早期中国文献如何描述诗歌的产生?古人在他们的时代是如何认识诗歌创作的内在机制?以此为基础,程老师从经学史的角度,探讨了《诗经·国风》中的佚名歌诗是怎样被建构成文学经典的。

中国早期诗学文献中,除传世文献外,出土文献也值得注意。接下来,程老师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着重分析了郭店楚简中《性自命出》对于歌诗生成过程的描述,指出“志”的产生过程包含外物的、自然的、非人力因素;“志”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情绪宣泄过程。由此,风诗的形成过程首先是参与者的被动状态及其公共性,此外还包括知识、理性的离场以及语言层次上的自然性,这种出于自然的创作机制与我们通常理解的“知人论世”的方法大不相同。

此后,程苏东老师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结合起来,把这种出于自然的诗歌创作机制命名为“天籁”,并阐释了“天籁”的概念,指出人与万物都是被动的,是自身本性与外物相契合的,诗歌就是人的“性”在外物的作用下形成的。程老师指出,“天籁说”视域下诗歌价值的建构,包括数术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最后是教化价值,强调诗的通透、真实,是无所隐藏、完全呈现的,因此具有教化的价值。

本次讲座高屋建瓴,既有宏阔的学术视野,又能深入的文本解读。程老师运用新材料,对经典的学术问题进行了极富新意的阐释,展示了青年新锐学者的学术眼光和研究气魄。

在交流互动环节,程苏东老师就师生提出的“以哲学学科观照诗歌的形成过程是否是一个重要的维度”、“在西周晚期厉王时代诗歌功能的转变”、“从日本文化人类学角度如何对《诗经》进行分析”、“对儒家美学的看法”等问题一一予以细致解答。

最后,石玲教授高度评价了程老师的精彩报告,指出程老师的讲座学术视野非常开阔,跨越古今中外,从文学、哲学等多角度切入,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扎实实证,使在座师生从内容、方法和研究思路上都受到了深刻启发。

主讲人简介:

程苏东,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北京大学中文系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雅青年学者,中文系副主任,《国学研究》编委,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学史、先秦两汉文学和写抄本文化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博士后面上项目和特别资助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遗产》《北京大学学报》《史学月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从六艺到十三经:以经目演变为中心》、《诗经国风新注》等著作,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奖、普隐人文学术奖、全球华人国学盛典国学新秀奖等。


撰稿:尹慧蓉

摄影:尹慧蓉

审核:李伟、石玲、李慧

终审:贾振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