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正文

何言宏教授:中国新诗的最新转型——论二十一世纪以来的中国诗歌


2021年06月01日 09:37  点击:[]

5月27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何言宏应邀做客nb88新博唯一官网,于教学三楼3205会议室做题为“中国新诗的最新转型——论二十一世纪以来的中国诗歌”学术报告。此次报告由nb88新博唯一官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编李宗刚主持,nb88新博唯一官网孙桂荣教授与部分学生共同参加了此次讲座。

在李宗刚教授简要介绍何言宏教授的治学经历和学术成就之后,讲座正式开始。首先,何言宏教授指出当前研究存在对诗歌关注不足的现象,他强调了诗歌研究的重要性、引领性与突破性。进入新世纪以来,诗歌出现了新的转型,开启了有文学史分期意义的时期。针对这一现象,何教授从内因、外因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外部原因即美国爆发的911事件,它表面上是国际事件,但自911之后,美国将关注重点放置在反恐上,而意识形态的紧张得到释放之后,必然会带来更高的文化认同。而从中国自身的外部环境来看,在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以及2001-2008年实现两岸三通之后,极大地实现了“大中国”的内部认同,两岸三地对共同体的认识也变得更加明确,开启了更为密切、便捷、频繁的文化交流,整体的诗歌氛围开始从注重意识形态的表达转到对文明文化的关注。从中国自身的内部环境来看,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市场化社会逐渐形成,消费文化、网络文化蔓延,人们的生存方式不断裂变。深入诗歌的内部,1999年的“盘峰论战”提出的许多问题推动着中国诗歌的转型,比如谈到的中国诗歌的资源问题,究竟该以西方还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资源?诗歌应该注重叙事性还是口语化?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观点显示出诗人的立场开始有逐渐分化的趋势,其创作中的自我意识开始不断加强。因此,无论是从外部性的历史语境,还是从自身的逻辑来看,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诗人和广大诗歌界同仁共同开辟了一个新的“诗歌时代”。

随后,何言宏教授从“诗歌体制”与“诗歌文化”两个方面,对二十一世纪以来的中国诗歌进行更深层次的讲解。总体而言,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诗歌的发展由潮流化代替了运动化、活动化,呈现出常态化的诗歌运动特色。从“诗歌体制”方面来看,何教授通过对比老牌诗刊和民间诗刊的差异,引出对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诗歌独特体制的阐释。一方面是以中国作家协会和各省、市、自治区的文联与作协为主干的官方文学体制,它们对诗歌创作一直起着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当代中国的诗歌界,还存在着一种“亚体制”。但是,近来官方性的诗歌体制和亚体制在各自运作的同时,经常会走向合作,以至于在诗歌界,近乎形成了一种“混合体制”。而从“诗歌文化”方面来看,何言宏教授主要从节庆文化、媒介文化、代际文化三个层面展开。新世纪以后,诗歌节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逐渐走向国际。书籍出版也获得了更为宽松的环境,其版面更为精美,诗歌选本也更为广泛。而自1995年中国加入互联网以来,网络文化逐渐盛行,诗歌论坛空前活跃,带来的各种论争十分值得关注,同时,网络也推动了许多诗歌事件和诗歌现象的发生,人们开始在博客、微信等平台上表达自己的态度。何教授特别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牛汉、郑敏等老诗人仍然活跃,朦胧派、第三代诗人也依旧保持着高度的创作热情,几代诗人同堂创作,呈现出新世纪诗歌发展的繁荣态势。另外,“Z世代”的到来更为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最后,当谈及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诗歌的变化时,何言宏教授从诗歌的七种精神向度展开,分析中国诗歌的精神和美学变化。一是历史意识,诗人们纷纷表现出对中国远期历史的感怀,更重要的是对近期历史的感怀,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历史感受。二是现实精神,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打工诗歌伴随着农民工进城现象开始出现,具有较强社会意识的诗人们以其敏锐的眼光去感应新世纪的社会变化,显示出强烈的现实精神。三是日常意识,在消费文化催生下的新世纪日常生活,使得诗人的创作较八九十年代更具有趣味感,他们更多写喝酒、旅游、泡咖啡馆,在沉湎和把玩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复苏了中国古代的文人趣味。四是生命意识,诗人们开始向生命内部发展,着重表现冲动、哀伤、黑暗、荒诞、孤独的情感,展现生命内部的复杂性。五是女性意识,新世纪以后女诗人开始突破传统的女性形象,直面女性衰老,表现出新的女性风貌。六是本土情怀,新世纪以后“全球化”的现实极大地激发了诗人的本土意识,文化保守主义兴起,对族裔文化表现出高度认同,杨键诗歌《酷庙》便是一首用庙来写传统文化被摧毁的哀歌。七是流散意识,进入新世纪意识形态的紧张和敏感开始衰退,漂泊海外的诗人逐渐回国,开始表达自身独特的生存经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跨文化的生命经验表现得更为复杂,表现出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讲座最后,孙桂荣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指出,何言宏教授用宽广的视野,将历史与现实,日常生活与女性意识等结合,几乎囊括了新世纪所有的诗歌现象,给予我们鲜明的文学在场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意义。伴随着热烈的掌声,本场讲座圆满结束。

主讲人介绍:

何言宏,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著有《中国书写:当代知识分子写作与现代性问题》《坚持与抵抗》《介入的写作》《精神的证词》等。曾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成果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江苏省文艺评论奖等。

撰稿:于欣悦

摄影:于欣悦

审核:王琪、张雨婷

终审:洪亮、李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