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正文

【山东师大nb88新博唯一官网庆祝建校70周年系列讲座】刘晓南:宋儒叶音起源略考


2020年11月08日 11:04  点击:[]

11月2日上午,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语言学科评审组专家刘晓南,在教学二楼2250教室成功举办题为“宋儒叶音起源略考”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王兆鹏教授担任主持,nb88新博唯一官网张俊阁教授、何会老师、杨朋飞老师参与讲座,几十位硕士生、本科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主讲人刘晓南教授)

(主持人王兆鹏教授)

刘晓南教授以“叶音”研究的重要性入题,提出“叶音”是古音学研究的需要、是语音史研究的需要、是历史文化研究的需要。然而,学术界并未对它的价值进行深入研究,只是对其进行批判。刘教授从清儒诸说开始梳理叶音起源,并指出了清儒诸说重术语、看形式的两大问题,从而引出自己对叶音的研究。

刘晓南教授指出,叶音具有今韵不谐的特殊押韵和调整字音以谐韵两大特点,其本义为“和谐”。协韵即押韵,东汉以前有押韵之实,无押韵之名,上古有韵之文的称谓很多,但就是不见称“韵文”。刘教授用几个“最早”来介绍“叶音”起源:首先,最早的“韵”字,始见于西晋陆机的《文赋》;最早押韵义的韵字见于《陆云集》;最早的“押韵”术语始见于晚唐韩偓《倒押前韵》诗韵脚和皮日休等的《寒夜文宴联句》;“押韵”术语最早收于字书《增韵》。刘教授逻辑严密,论述脉络清晰,令在场教师和同学受益匪浅。

刘晓南教授将“协韵”由通名到专名的过程作了推测。他认为,最开始“协韵”是普通名词,唐朝以前,协韵(叶韵),基本语义只是押韵。因诗歌之较为特殊之韵脚难以看出或难以判别是不是押韵,才需要作出“协韵”(即押韵)之说明,这就使“协韵”一语附着上了“特殊用韵”的临时性的语境义。有时为了说明该字是押韵的,还要注出其押韵时该读何音。于是就出现了“协韵某某反”的表述。到唐代前期,虽韵书已经成熟,但押韵仍沿用“取韵、用韵、协韵”等等旧称。后来,协韵的特殊语义逐渐固化。随着官韵标准渐见严格,先唐一般押韵中之特殊者,至此即视为不符规则,至使沿用旧称“协韵”以注明特殊押韵的做法逐渐固定,正如钱大昕所谓:“陆元朗之時已有韵书,故於今韵不收者,谓之协韵。”大约至中晚唐,随着泛指诗歌用韵的新名称“押韵”的出现,原旧称“协韵”的“特殊用韵”之随附义或临时语境义遂转移为本义或固化为专属义,与表泛指义的“押韵”形成广、狹二义的术语名词,新术语“押韵”(或压韵)用于广义,即普通的用韵;旧称“协韵”就主要用于狹义,即特殊用韵,指不同于诗韵规则的非正常用韵。

到了宋代,宋儒有两种叶韵,一是读古诗之叶音:古文士之协韵即所谓“叶音”,其代表者《诗集传》,此可称为读古诗之叶音;一是写新诗之叶音:今文士之协韵,即宋代诗人突破礼韵规则之诗作,此可称为作新诗之叶音。而作为特殊押韵之叶韵,其最早使用者为沈重。刘晓南教授最后总结了叶韵的性质,提出叶韵是一个历史文化现象,经历了由普通名词发展为专有名词的历史过程,其内含是调整字音以疏通特殊押韵。

刘晓南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将“叶音”的起源问题讲解得十分透彻,张俊阁老师认为,刘教授的报告对古代汉语教学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为古代注音法部分的授课提供了材料。同学们踊跃提问,刘晓南教授一一进行了细致的讲解。最后,王兆鹏教授对讲座作了总结发言,本次讲座取得了圆满成功。

主讲人简介:

刘晓南,复旦大学教授,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委,教育部学位中心专家库成员,国家核心期刊《古汉语研究》编委、副主编,学术集刊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北京师范大学《励耘语言学刊》编委等职。

撰稿:谢丽娟

摄影:王雪宁

发起人:王兆鹏

审核:张雨婷、李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