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正文

【山东师大nb88新博唯一官网庆祝建校70周年系列讲座】 高建平:“第五派现象”批判与当代美学基本问题研究


2020年10月17日 21:05  点击:[]

10月14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会长高建平教授应邀做客nb88新博唯一官网,在教学三楼3141会议室成功举办题为“‘第五派现象’批判与当代美学基本问题研究”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是nb88新博唯一官网庆祝建校7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由nb88新博唯一官网周均平教授担任主持,nb88新博唯一官网院长孙书文教授、nb88新博唯一官网杨守森教授、杨存昌教授、李红春教授及部分青年教师参与讲座,几十位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主讲人:高建平教授)

(主持人:周均平教授)

高建平教授从“第五派现象”入手,回溯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四大派”形成的独特语境。他认为,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作为“百家争鸣”的试验田,是走出苏联体系的尝试,并对美学大讨论中出现的“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和“客观社会派”的美学基本观点的贡献和局限做了实事求是的评析,肯定了其在特定语境中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接着,高建平教授论及美学大讨论后美学学术语境的变化,指出派别的运作所带来的问题。他认为,理论上的集群性容易造成以一个声音说话,以师生关系、单位、甚至地域集群,以能见度的制造设计取代学术上的自由探讨的弊端。由此,高建平教授指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形成了对“第五派”的逃避趋势。在对这一趋势基本认识的基础上,他对“分析时代”带来的反体系现象、美学概念和范畴研究的兴起现象、中西美学史的整理和研究的大量出现、美学的分支以及艺术研究压倒美学研究等现象和理论问题进行了独到阐释。

51E12

随后,高建平教授概括和评述了目前美学研究和美学发展的诸多路径的所长和所短,就当下美学发展的思路问题进行了建设性的探讨。高建平教授指出,身体美学重视的是身体的感觉、知觉、活动,可以和美学其它方面接轨。经验是活动中的经验,而不是外在的接受体验,是“做”和“看”结合的主体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感受的累积。实践是“做”,它不限于 “三大实践”,并且不包括认知和思维。关于生存,有学者认为生存就是“人生在世”,而高建平教授认为“人生在世”是一个模糊被动的概念,重要的不是“活着”,而是“去活”,美与“如何活”有关。认知,是活动中的认知,是选择性认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对象,高建平教授指出,现在要超脱康德式的静观,思考什么是静观。对于语言和符号,高建平教授认为,语言的边界就是认知的边界,语言是认识的思维的工具,没有清晰的语言就没有清晰的思想,在语言和符号使用过程中的人的活动是第一性的。情不能成为本体,而是人的活动的伴随状态,人在任何时候都处于一种情感状态,情感是千差万别、难以归类的。在人的本质方面,高建平教授指出不能将人的本质等同于美的本质,要看到从动物到人的连续性,强调“适者生存”之外的“美者生殖”原则。

3832F

在互动交流环节,李红春教授对高建平教授表达了感谢和敬佩,并表示在本次讲座受到的三点启示,一要回归常识;二要保持开放心态;三要保持逻辑。同学们踊跃发言、积极提问,高建平教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给予详细耐心的解答,在场同学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最后,周均平教授对讲座进行总结。他认为高建平教授的报告通过对“第五派现象”的批判和对当下美学研究及美学发展的诸多路径的所长所短的评析,提出的是当下美学向何处发展、应如何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其基本精神是强调“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无论从学理上还是从实践上来看,目前所有的理论路径都瑕瑜互见,故不可意气用事,故步自封,张扬排他性,而应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突出互补性,多研究问题本身,在对话互补中走向交融,如此才能实实在在地推动美学的发展。高建平教授从世界美学的广阔视野中看待“第五派现象”和当代美学基本问题,对问题的分析言简意赅、鞭辟入里,提出了诸多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为我们今后思考中国美学应怎么样、向何处去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启发。

63B70

本次讲座内容深刻丰富,极具学术价值,高建平教授对“第五派现象”的看法和美学的基本问题的研究拓宽了美学研究的路径,开拓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在师生的热烈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撰稿:陈祥云

拍照:陈祥云

审核:李慧、张雨婷

报告人简介

高建平,1955年3月生于江苏扬州,1996年获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美学博士。曾历任国际美学协会秘书长,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评论》副主编等。现任中华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会长,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人nb88新博唯一官网院长兼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院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著有The Expressive Act in Chinese Art(《中国艺术的表现性动作》)(英文)、Aesthetics and Art (《美学与艺术》)(英文)、《画境探幽》、《全球与地方:比较视野下的美学与艺术》、《美学的当代转型》、《西方美学的现代历程》、《回到未来的中国美学》、《美学的深度与宽度》、《中国艺术:从古代到当代》、《中华美学精神》(合著、主编)、当代文论热点问题研究》(合著、主编)、《当代文学批评观念史》(合著、主编)、《文学理论:1949-2019》(合著、主编)等著作。完成了一部四卷本《20世纪中国美学史》的书稿,即将出版。主编了一套多卷本《佛教美学典藏》,即将出版。除此以外,还发表了一百多篇中英文论文,论文被译成法文、日文、西班牙文、德文,以及斯洛文尼亚文、瑞典文发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