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正文

【山东师大nb88新博唯一官网庆建校70周年系列讲座】赵敏俐:“中国诗歌与音乐之关系”


2020年10月07日 08:46  点击:[]

图1:赵敏俐教授

10月6号上午,首都师范大学燕京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敏俐教授应邀做题为“中国诗歌与音乐之关系”的线上学术讲座。此次讲座是nb88新博唯一官网庆祝建校7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由nb88新博唯一官网石玲教授主持,学院百余名师生在线聆听,参与交流。

赵敏俐教授认为,古代诗歌的音乐表演形态虽然没有保留下来,但不可否认的是,音乐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生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此次讲座,赵敏俐教授以先秦两汉诗歌为例,由点入面地从“音乐与《诗经》”“音乐对《楚辞》形式的影响”“音乐与汉代诗赋”三大方面娓娓道来,带领我们进入诗歌与音乐的国度,探索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本质问题。

赵敏俐教授认为,不论是《诗经》的章法还是文辞都具有音乐性。颂诗用于祭祀可歌可舞,其音其乐,庄严、肃穆、隆重、迟缓;雅诗最初可能用于礼仪的歌唱,多意韵高雅、语言流畅、用辞华丽的迎宾曲,如《小雅·鹿鸣》便与《周颂·清庙》不同,其风格典雅、流畅、和谐;而《国风》则是世俗的“歌”,赵敏俐教授强调虽然现在也有人称《国风》为民歌,但是《国风》就是《国风》,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民歌”,《国风》不仅仅是下层的而且是各阶层共同的歌唱,而且与后世诗歌相比其承担着更多的社会实用功能。为了更加深入地剖析,赵敏俐教授以《芣苢》为例,进一步从音乐的角度来探讨诗歌的艺术本质。首先,赵敏俐教授指出,《芣苢》在章法上涉及到了音乐角度上曲调的重复。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转瞬即逝,所以需要一个主旋律去不断地重复。《芣苢》正是如此,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在变动,与此同时赵敏俐教授还指出这种重章叠句也是语言角度重复的体现。除此之外,赵敏俐教授还提出《芣苢》在套语与套式以及双声叠韵的使用、中心词语的锤炼、情境的推进等方面也呈现出歌的特点。

图2:赵敏俐教授演讲中

在讲到音乐对楚辞形式的影响时,赵敏俐教授分别例举了以《离骚》《九歌》《天问》《招魂》为代表的四大类体式。“帝高阳之苗裔兮”,“帝”字是要单读、重读的。这每一句第一个字的重读正是《离骚》强烈音乐性特点的表现;而在《九歌》,参差不齐的句式又因为每句中间的“兮”字而得以平衡,形成以“兮”字为乐律中心向两边延伸的两分结构,使得音声上和谐平稳。不管是四字、五字还是六字,都因为“兮”字的出现而归于齐整;《天问》则不然,它的诘问式、铿锵有力的四言诗并不适宜于音乐的歌唱;《招魂》则由于其独特的风俗习惯、仪式和语言句式形成了呼喊式诗体。

赵敏俐教授认为音乐对于汉代诗赋同样有深刻影响。以汉赋而言,骚体赋、散体赋这两大汉赋体式都受到了楚辞的影响。其中骚体赋以屈原《离骚》为原型,如《惜誓》《哀时命》等赋中均借鉴了《楚辞》以“兮”字平整句式、和谐音声的方式;散体赋以宋玉《神女赋》为原型,其赋多散文式句式,灵动活泼,极具音乐跳动性。在汉代歌诗的三种体式中,音乐的影响更加显而易见。第一,继承了《九歌》的楚歌体,如《大风歌》《垓下歌》,它们都产生于不同的音乐乐调;第二,吸纳了异域歌曲形式的鼓吹铙歌体,其句式参差错落,多杂言诗。赵敏俐教授指出杂言诗最早的发生与音乐,尤其是西域音乐有直接关系。第三,汉代新兴的相和歌体,赵敏俐教授称其为汉世的“流行歌曲”。对此,赵敏俐教授更是进一步以《陌上桑》为例为我们进行讲解。赵敏俐教授指出《陌上桑》作为一种流行艺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所谓的罗敷采桑不过是一个汉时广泛流行的诗歌题材,不论是罗敷的倾世美貌、超出一个十五六农家女子的机智应答,还是罗敷丈夫的煊赫身世地位,都不是一般的想象夸张,而是实实在在地体现了当时追求时髦、炫耀富贵、人物审美等时代风尚。与此同时,《陌上桑》按照歌的表演需要而写成的文本,片段叙事和场景叙事等也体现出了歌的艺术特征。

图3:石玲教授总结发言

石玲教授感谢赵敏俐教授为师生们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并对报告内容进行简短总结。她指出,赵敏俐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结合《诗经》《楚辞》与汉代诗赋为我们展示了音乐与诗歌之间的共存关系,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艺术的本质。

在互动交流环节,师生们积极地投入讨论,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见解和问题,诸如《国风》是否类似于当时的流行歌曲?“一唱三叹”的“叹”字是反复吟唱还是延长声音的所谓衬词?赵敏俐教授就这些问题一一进行了详细而耐心的解答,给在座师生带来诸多学术启迪,本次线上讲座圆满成功。

主讲人简介:

赵敏俐,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燕京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中国乐府学会副会长。

主要学术著作有《两汉诗歌研究》、《周汉诗歌综论》、《汉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中国诗歌通史》(主编兼汉代卷作者)等。主持承担过《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等多项。其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学术成果奖等多项奖励。

撰稿:张涵

摄影:张涵

审核:李慧、张雨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