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正文

[学术报告]姜涛副教授:四五十年代之交的沈从文


2019年12月30日 21:24  点击:[]

12月27日下午,北京大学中文系姜涛副教授应邀做客nb88新博唯一官网,在教学三楼3141会议室作了题为“四五十年代之交的沈从文”的学术讲座。讲座由nb88新博唯一官网刘子凌老师主持,我院洪亮老师、曹琳老师出席,nb88新博唯一官网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和其他热爱文学人士到场聆听。

姜涛副教授演讲中

姜涛老师首先质疑了将沈从文“前半生”和“后半生”分而治之的研究方式,认为这种方法某种程度上简化了沈从文自身文学理念的连续性以及他与共和国的复杂关系。他认为,沈从文于四五十年代之交文学思考的问题意识更加明显,种种构想一直延续到六十年代,但却始终无法找到适应新的时代与环境的合适方式。故而讲座的主旨并非探究沈从文文学创作中断的原因,而是想通过其四五十年代之交的种种思考,辨析其一直面对的某种结构性困境,探讨以沈从文为代表的某一类作家对 “现代中国”与“当代中国”的精神回应。

姜涛老师的讲座,主要聚焦于沈从文五十年代初远赴四川内江参加土改时所写的一批书信。由这批书信,姜涛老师引出了“有情”与“事功”、“风景”与“人事”的问题结构。追踪沈从文当时的心理活动可知,他视此次出行为“一生重要一回转变”,并有意将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视为参照系,准备写些东西,“好好为人民服务”。“有情”与“事功”之说,正和“风景”与“人事”相联系,内在于沈从文重塑自我的过程之中。

姜涛老师指出,上述问题结构在沈从文三四十年代的创作脉络中便已形成。1952年1月24日(旧历除夕),沈从文在给张兆和的信中“温习旧年过旧年”,回忆了自己三次在辰州度过的新年。进入历史的早已是一个试图进行文体“综合”的沈从文,他思考“重造经典”,还尝试“重写湘西”,一边“看云看虹”,又复“讽世议政”,将“讲故事(人事)”、“发议论(机智的说教)”与“牧歌谐趣(梦幻的抒情)”熔于一炉,留下很多繁杂的文字。因此,“有情”与“事功”、“风景”与“人事”的矛盾和纠结,其实延续了沈从文在四十年代已经形成的文体张力。

但延续之外也有变异,姜涛老师以沈从文作品中的“自然风景画”为征候,分析了这一问题。三十年代的《湘行散记》侧重的是自然对于历史的超越,甚至有某种“天地不仁”的悲悯感,显示了沈从文对“变”和“常”的关注。四十年代的“风景”类似于某种远景,探讨壮美、鲜明之自然所带给人的崇高启示和对复杂多方之生命图景的认识。而到了五十年代的《远望卢音寺》,看似是夏圭的视角,却展示了“风景”中人的动作,暗示着历史的变化与走向,体现了他对时代的认同以及参与的愿望。在此意义上,“有情”可能并非仅对立于“事功”的“抒情传统”,而恰恰构成了对后者的某种丰富和调适。

活动现场

最后,姜涛老师就“有情”与社会主义文艺、“有情”与“建国”等问题进行了延伸性的解说。他提出,如果把四五十年代沈从文的文学实践看做认识“现代中国”与“当代中国”相互关系的一个中介,讲座所处理的对象,就具备了更值得关注的思想史意义。

在交流互动环节,部分本科生、博士生以及社会文学爱好者向姜涛老师提出了具体的困惑,并得到了细致、热情的解答。

本次讲座不仅给听讲者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文学史认知,更展示了将已有的文学史结论问题化,进而将问题之下繁复的扭结层层打开,进行历史还原的文学史研究理路。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学者介绍:

姜涛,1970年生于天津,曾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制副教授。曾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王瑶学术奖青年著作奖”、“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等奖项。主要研究领域为20世纪新诗史、现代文学与社会文化。学术研究之外,还从事诗歌创作和当代诗歌批评。已出版专著《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公寓里的塔:192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青年》,译著《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编著《北大文学讲堂》《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等;出版诗集《鸟经》,自印诗集《四人诗选》《哀恸有时》等。

【撰稿:燕玉苓、王震;摄影:张艺斐;审核:刘子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