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正文

[学术报告]王楠教授:性别理论与小说


2019年12月23日 13:56  点击:[]

12月20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博士生导师王楠教授应邀做客nb88新博唯一官网,于教学三楼3235会议室作了题为“性别理论与小说”的学术报告。此次报告由于冬云教授主持,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孙桂荣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杨黎红副教授、刘亚老师、张雪杉老师等教师出席报告会,山东师范大学nb88新博唯一官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现当代文学等多个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部分本科生与山东大学nb88新博唯一官网、外国语学院部分研究生到场聆听。

王楠教授讲授中

于冬云教授主持报告

王楠教授从主题“性别理论与小说”出发,通过对理论、性别理论与小说这三个“工作圈”层层递进地进行梳理与深入探讨,以开放的视野启发在场听众对理论概念进行重新思考,进而对理论大圈中的性别理论演变脉络与核心概念进行梳理,并以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家父之忧》为例,分析性别理论对“他者”和“非—人”的伦理思考。

王楠教授首先与大家分享了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观,并对“fiction”与“novel”的概念进行了区分,进而启发在场听众思考小说与世界之间的关系。王楠教授指出,较之于历史的书写,小说的书写更能够接近世界的本真。小说作为一种载体,反映现实,展现人与世界的关系,记录人类的经验。因此,作为文学研究者应该从小说出发,以小说为窗口去观察小说中的世界和小说与世界的关系,对小说中蕴涵的深层意蕴进行挖掘。

王楠教授从“理论”出发,简要概括理论与理论用以阐释文学的缘起与发展历程,并对作品、作者、读者与世界四个文学要素之间构成的平面关系网络向立体的关系网络的转变过程进行梳理。指出20世纪之后,“理论”逐渐成为一种观照与阐释文学的新角度,拓展了文本的阐释空间,使文学研究的本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王楠教授以卡勒在《当今文学理论》中对理论的开放式解读为切入点,从卡勒的质疑角度出发进而对何为理论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阐述。王楠教授指出,理论不是固定工具,而是一种视野,一种批判性思想的起点。作为文学研究者应该活用理论,将理论化作自己思想的一部分,成为批评写作过程中的新观察角度。在解答“理论是什么”与“文学是什么”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分享卡勒对文学状态的五种理论解答,王楠教授认为,卡勒并没有肯定哪种解答是最好的和正确的,只是给出关于文学本质的五种理论、五种“视角”,并且提醒大家对每一点的论述,都可以从一种视角开始,但最终还要为另一种视角留出余地。“理论”应该是鼓励批判惯性思维的态度,文学与理论之间的跨界研究的未来发展是值得期待的。

“文学就是人学”,性别理论在所有理论中对“人”的探讨是最多的。在架构理论“大圈”之后,王楠教授通过对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以及性别理论的产生、发展演变脉络进行梳理,进而对性别理论及其流派进行阐述,并对波伏娃、巴特勒等代表人物以及代表作品进行了介绍。20世纪90年代朱迪斯·巴特勒提出消解性别,打散了男女的两极分化,最终聚焦于性别这一基要属性的认识。王楠教授进而对朱迪斯·巴特勒性别理论的主体、欲望、性别、异他性等关键词进行了总结,结合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去看待巴特勒性别理论对人学的思考与阐释。新世纪之初,面对犹太族裔在美国社会的流散状态和差异的文化身份困境,巴特勒将视野转向政治伦理批评,通过间性思考,提出了定义“人”的伦理难题和文化批判的责任问题。结合巴特勒的性别理论思想对文本进行解读,王楠教授对卡夫卡小说中的“非人”的伦理难题进行了阐释。王楠教授指出,卡夫卡对动物主题的关切为巴特勒诠释“非-人”的世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文学注脚。卡夫卡的文学世界中无法归类的“非-人”,以及最无法命名者“奥德拉德克”(Odradek)的居间境遇与巴特勒对“人”的定义框架的质疑不谋而合。王楠教授认为,巴特勒借助对卡夫卡短篇小说《家父之忧》的批判解读,重构了卡夫卡笔下“非—人”的生命权力诉求和政治伦理的意义。并从“非—人”的生命权力,“非—人”的“它者”伦理,“非—人”的身份政治三个方面对“非—人”的伦理难题进行解读。王楠教授提出,“Odradek”是一种对人的反讽的象征,最终指向对人类面临死亡的终极问题的探讨。巴特勒对“非—人”的差异性分析,借助文学这个虚构的场域,在政治伦理和文学批评的责任之间,用介入的方式思考叙述的自我和阅读的“它者”之间的美学和伦理指向问题

于冬云教授对报告内容进行了学术总结,对王楠教授报告中探讨问题的开放性思维表示赞赏,并对在场的同学就如何进行文学研究这一话题进行指导并提出了自己的期望。对于性别与“他者”、“它者”的主体问题,于冬云教授指出,巴特勒对命名两难处境的探讨和对“他者”、“它者”的伦理思考,对于当下的文学研究者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报告会现场

在互动环节,在场的学者、听众积极与主讲人进行互动交流,分别就性别理论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对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王楠教授一一给予解答并与同学进行交流与研讨。王楠教授就同学提问的木兰形象与女性群体内是否存在权力不平衡关系、两性权力分配、他者与自我身份确定等问题作出了解答。刘亚老师以《苔丝》、《黑骏马》等小说为例,对男权主义前提下男性是否也承受刻板印象与性别规范制约与“受害者”的问题与王楠教授进行探讨。王楠教授指出,男权社会在给予女性标签的同时也对男性制定了规范,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角度打破旧有的性别框架,关注作为“人”以及“人”之外的问题。于冬云教授就“受害”问题发表了见解,指出“受害”关系中的不公正情况可以归结为性别中的权力分配是否能与生命中的权力诉求达成一致的问题,任何历史阶段与空间都存在人的伦理关怀的缺失问题,但在不同的时空中具有不同的表征,作为有伦理关怀意识的学者应该关注不同情境下的表达与接受关系中的中间状态。

孙桂荣教授表示王楠教授的报告旁征博引,视野开阔,逻辑清晰,文献丰富,结合历史进行研究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作为女性学者,王楠教授提出的开放性思考问题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女性学者的学术自信。孙教授就当下学界西方的女性理论研究边缘化的处境,与中国的女性理论研究以及女性学者的处境问题与王楠教授进行了交流。

王楠教授此次学术报告以讨论课的形式,与在场的各位学者与同学共同探讨对于性别理论与文学的见解,以开放的形式、开放的视野进一步开拓了思维的广度。

会后老师合影

学者介绍:

王楠,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英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17-2018),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2011-2012)。研究方向:美国文学、当代西方文论、性别批评理论等。曾在《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国外文学》《妇女研究论丛》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5部,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朱迪斯·巴特勒的文学哲学思想研究”(2019)、教育部规划课题“’后学’视域中《安提戈涅》批评思潮研究”(2018)。

【撰稿:周青;摄影:杜莹莹;审核:于冬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