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正文

吉林大学李志宏教授来我院作学术报告


2019年06月11日 23:55  点击:[]


 6月9日晚,吉林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会长李志宏教授应邀做客nb88新博唯一官网,于教学三楼3134会议室作了题为“认知模块与审美本质力量的形成”的学术报告。nb88新博唯一官网党委书记肖光军、文艺学教研室杨光老师、张硕老师出席讲座。报告由nb88新博唯一官网院长孙书文教授主持。


李志宏教授演讲


 李志宏教授从认知美学的基本情况、关于认知模块的几个概念、一般认知模块如何转化为审美认知模块、认知模块的特点、康德等人理论观点的认知美学学理依据等几部分展开阐释。李志宏教授提出,认知美学是用脑科学的成果来研究美学。认知美学的想法产生于1998年,1999年正式启用认知美学。认知美学在国际上有较大的影响力,目前美国的重要刊物《美学教育杂志》中刊发认知美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对认知美学是一种认可。相比之下,认知美学在国内反响不够,有待更多关注。

 李志宏教授指出,认知模块是认知美学的核心,一切感觉都是对象化的。例如颜色,颜色并不是客观的存在,是光磁波反射入人的眼睛里,形成了印象。对于色弱的人,这些则实现不了,主体结构对主体感觉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人的主体感觉就是认知模块。审美时,主体在大脑的认知系统中存有一种神经连接结构,对外连接着客观事物的形式信息,对内连接着身体的情感体验,使得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得以形成。他强调,认知模块不等于认识模块,认知是大脑内部神经网络的组成,是在进行认识时,大脑内部进行运作的过程,而认识是掌握的过程,大脑外部的过程。认知模块具有三个中枢,即形式中枢、意义中枢和情感中枢。我们对事物外形的知觉形成形式中枢;我们经由意识思维的认识过程在相应的脑区形成并保存的对于物体价值和意义的领悟是意义中枢;假使物体内质满足了我们的需要,对意义产生肯定性的感觉,便形成情感中枢。一般认识模块下形成的情感若由形式引发,从形式中枢来,便是美感;若由价值引发,从意义中枢中来,变是快感。

 李志宏教授认为,认知模块具有三个特点:其一,内隐性;其二,自动性;其三,抽象性。当人怀有功利性需求面对事物时,对事物外形的知觉只能是一般认知。而当人没有功利性需求,处于非利害状态时,不会对事物的功利性价值和意义有特别的关注。这时,认知模块中的意义中枢存在于潜意识中,知觉模式中枢与情感反应中枢直接联系,即经由知觉而不假思索地、直觉性地产生情感。一般性的认知模块就转化为审美的认知模块。康德堪称认知美学研究的先驱者,他所说的“审美理念”,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认知模块的形式中枢。康德认为在对身体进行审美时,对一千个男子形象加以认识,中间那一个形象就是标志,并由此确立了基准理念。基准理念的最终根基是人性中的超感性基体,这就是认知模块。李志宏教授认为,我们采用认知模块理论能轻而易举地解决康德的“审美之谜”,认知模块能帮助我们清晰地解读《判断力批判》。


13C40


347A8

老师们与李教授交流讨论


 在交流互动环节,李志宏教授积极回应了师生们的提问,认真解答了大家心中的疑惑。其中孙书文教授认为李教授独辟蹊径,采用脑科学的方法来寻找美,指出李教授的认知模块理论让人想起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思想,提问认知模块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三种中枢是描述性的还是实体性存在?李志宏教授回应,学界寻找审美中枢,一直没找到。他指出,关于模块,解剖结构是没有的,是软性的,是功能的结构,而中枢是人生下来就有的,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结构。李教授举例小孩一出生就有寻找食物的倾向,就是因为我们的认知中枢是先天存在的。两位老师还就康德先验论、李泽厚的“积淀说”进行了交流讨论,同学们得到了无限启发。杨光老师就如何看待审美中“厌恶”“丑”等否定性情感、审美平均值与审美多样性的关系、康德的先验图式论等问题与李教授一一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学们从不同方面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与疑惑。有同学提问李教授是否有自己的实验室,做过这些实验,在没有实验的情况下,我们如何探究认知模块的流变过程?还有同学提问,我们的认知是完整的,认知模块理论是否割裂了认知的完整性?对于同学们的提问,李志宏教授一一予以耐心的解答。


59910

同学们积极提问


1A4A4

李教授与文学爱好者交流


 孙书文教授做报告总结。他认为,李志宏教授20年来围绕审美认知这一美学领域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关注特定领域中的大问题,往深处探究,着力挖一口深井,坚持理论的彻底性与纯粹性,左右逢源;其审美认知理论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李泽厚的积淀说等形成互证。肖光军书记提出,李志宏教授试图用理科思维来解决文科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24E4B

肖光军书记分享感悟


李志宏,吉林大学nb88新博唯一官网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及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认知科学美学理论”。作为负责人,先后承担多项科研课题,获吉林省第五次和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长春市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首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光明日报》理论版、《文艺争鸣》等刊物先后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20余篇次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或论点摘编、《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摘文、《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1A70C

报告会现场


(撰稿:相家云  摄影:尚晓晖  审核:赵红芳  终审:孙书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