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研究>>学术成果>>正文

《课程·教材·教法》刊发我院博士生论文


2020年05月18日 22:17  点击:[]

近日,我院潘庆玉教授指导的博士生林志芳在《课程·教材·教法》2020年第5期发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革命文化教育的价值澄清与实践路径》一文,全文约12000字。

论文指出,语文课程在继承与弘扬革命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人们对其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对这些误区进行辨析与澄清,是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语文课程中的革命文化教育在凝聚信仰、传承文化、立德树人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需以历史的、辩证的态度面对文本,以教学创新破解难点,唤醒学生的感知体验,引导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语文同思政、历史等人文课程共同承担着革命文化教育的任务。比较而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革命题材类课文在语文教科书中占有重要位置和一定的比重,是进行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学习这类课文,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革命的历史和传统,获得革命精神的熏陶和感染,养成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高尚情操。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语文课程所肩负的革命文化教育责任,在教育部统编教科书中增大了革命传统类文本的比重。但是,由于革命历史环境已经发生很大的改变,当前社会价值观也日益多元化,人们对语文课程所承载的革命文化教育的意义存在模糊认识,有时甚至还会还产生疑虑和困惑。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常常感到难以把握此类课文的特点,找不到适宜的教学方法,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革命文化教育的认识误区进行分析与澄清,对语文课程中革命文化教育的价值进行新时代的再确认,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教学实践的有效路径,已经刻不容缓。

革命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追求是符合人民共同利益的价值追求,是当代社会的价值基石。从红船精神到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再到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北京奥运精神、飞天精神,这种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所形成的革命精神、革命道德是符合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语文课程中的革命传统类文本携带着深厚的民族记忆,也富含着对于生命、对于民族、对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思考。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文本并感受这类文本所承载的道德与精神的力量是社会核心价值形成的重要途径,对社会结构和秩序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革命题材课文教学应“祛魅”,就是要去除笼罩在此类文本身上的僵化标签,既放下“崇高”,也放下“伪圣”,师生一起直面文本,经由语言文字这一符号本身,回到语言所记录、所描述的历史场景,去真切地体验与感受那些惊心动魄的岁月,那些在民族危难之时人所表现出来的信仰、激情、理想与高贵。去除“成见”的革命题材类课文教学,不会再陷入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泛政治化倾向,也不会滑向另一端,落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经历“否定之否定”之后的革命文化教育,在“回到事物本身”的现象学哲思中得到中正平和的澄明确证。

作者简介:

林志芳,nb88新博唯一官网课程与教学论专业2015级博士生,读博期间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2016年6月评为《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推荐名师,出版“林志芳工作室专刊”;2016年12月被《小学教学研究》推选为封面人物;2018年6月被《语文教学通讯》推选为封面人物;2017年5月出版《小学生小散文100课》,该书于2020年成为学习强国“品书荐书”栏目推荐图书。

潘庆玉,山东师范师范大学nb88新博唯一官网教授,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

链接:《课程·教材·教法》2020年第5期目录

关闭